通關提速助推深港貿易便利化
深圳特區報6月20日訊 開著兩地牌貨車,來往深港拉貨,讓香港司機老方感到充實。由于早年多次采訪,一來二往,老方如今成了記者的老朋友。如今,早已成為一家小型物流公司老板的他,偶爾還會開著自己的“老伙計”,深圳裝貨后,驅車到香港葵沖碼頭交貨上船。
深港30多年的拉貨經歷,不僅讓老方感到香港回歸祖國后通關更加快捷,也讓他與眾多香港同行成為貿易便利化的最大受益者。事實上,深港多層次合作,特別是兩地共建跨境項目,通關能力和效率大幅提升,令深港經貿關系更加緊密。記者查閱深圳市統計年鑒,一項外貿數據顯示,1997年,深圳對香港外貿進出口總額84.65億美元,2016年,這一數據上升到6887.62億元人民幣。20年間,深港外貿進出口增幅超過10倍。
深港口岸“無縫對接”便利往來
深港合作,兩地口岸通關能力發生巨變。香港回歸祖國初期,深港通關客流逐年上升,每逢過境高峰期,口岸都會出現客流、車流長龍。深港加大口岸跨境重大項目共建,相繼建成深圳灣、福田兩大陸路口岸,以及皇崗口岸跨境新大橋、沙頭角口岸公路新橋,同時改造羅湖口岸人行通道橋,并把皇崗口岸出境大廳遷到車港城。目前,作為重大跨境項目,蓮塘口岸正在建設中,有望近期開通。
這些重大跨境項目,大大改善了通關環境,提高了整體通關能力,深港口岸由此形成“東進東出、西進西出”的通關格局。
“現在從深圳灣過關,要節省很多時間。”香港的劉先生說,自深圳灣口岸開通以來,原來只能從皇崗口岸開車過關的他,每周都要開車到寶安區自己的工廠去安排生產訂單,“每年香港電子展,我都會從香港帶來大批客戶到工廠,當天就能來回,非常方便。”
深港口岸,引領兩地合作。深圳灣口岸實施的“一地兩檢”查驗模式,是兩地口岸合作的創新性舉措,開啟兩地合作新途徑。“一地兩檢”實施后,旅客只需上下車各一次,通關時間可減少10分鐘左右。
更主要的是,深港口岸查驗部門同在一個口岸區域辦公,便于雙方聯動和互動,快速處理各種事項。
更加重要的是,皇崗口岸實現旅客24小時通關,便利兩地客流物流。2003年1月27日零時整,備受世人關注的皇崗口岸旅客24小時通關正式啟動,加之早在1994年皇崗口岸已經實現的貨檢24小時通關,皇崗口岸由此在全國所有一線口岸中率先實現全天候通關,深港口岸也由此實現“無縫隙”對接。
正是因為有了24小時通關的便利,來往深圳變得像鄰居串門一樣方便。許多香港旅客晚間8時許到深圳來消費,晚間12左右可以回家,不耽誤第二天的工作;內地旅客也可白天到香港盡情游玩購物,在香港吃完夜宵再趕回來。
事實上,深港每天幾十萬次的客流,相當于一座中等城市的人口在流動,帶動兩地旅游、商業、物流、房地產的快速發展。香港回歸祖國以來,香港旅游、物流等產業非常興旺,促進了香港經濟社會的繁榮穩定。
合作互助架起深港快速物流通道
深港口岸,流動的車輪。每天,大量的手機、電腦、電視機、無人機、游戲機、服裝等貨物,裝載在粵港兩地貨車上,通過香港國際貨運航班或班輪,發往全球。
鑒于兩地繁忙的貨運渠道,兩地海關開展貨運通關合作。早在2000年3月1日,海關總署與香港海關正式簽署《兩地海關合作互助安排》,涵蓋簡化海關手續、粵港海關會晤制度、聯絡渠道等條款。
在此框架下,粵港海關開展多項通關業務合作,包括統一陸路汽車載貨清單、查驗結果參考互認及其適用范圍和口岸的擴展、“跨境一鎖”合作試點、互認信譽良好企業通關計劃等合作項目,實現兩地海關查驗信息和資源共享,減少了重復查驗,節約企業通關成本。
以“跨境一鎖”試點為例,就是采取“跨境一鎖,分段監管”模式,實現從香港啟運地,經兩地公路口岸,來往內地指運地的全程快速通關。貨物以汽車運抵陸路邊境口岸后,不用停車辦理人工手續,由計算機系統自動核放,快速通過。經兩地海關統計分析,廣東海關應用跨境快速通關模式與普通轉關模式相比,進口通關效率內地段提升26分鐘以上。自2012年11月16日該項目試點正式啟動以來,目前拓展到省內32個業務點,香港海關已全面推行。
“與以前相比,現在通關真的非常快,因為工廠閘口和口岸海關現場,都是實現了電子通關。”香港司機黃先生告訴記者。這得益于深圳海關全面推廣通道自動核放系統,公路口岸全面提速,通關時間從原來的每車次2分鐘縮短到4至5秒,通關效率提高了20多倍。
而且,深圳海關先后啟動“深港物流綠色通道”和“空港物流快線”項目,跨境運輸車輛在載貨清單電子化、電子關鎖和GPS系統等手段輔助監管下,直通式通過口岸,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跨境快速通關。統計顯示,香港進入內地的車輛在口岸停留辦理通關手續的時間,由以前的40-60分鐘縮短到5分鐘以內,為深港企業打造了一條便捷、快速的深港物流通道。
從陸運擴展到海運。深圳海關先后在海運口岸開展兩輪海運通關改革,采取快速通關、集中查驗、延長作業時間、簡化流程等措施,深圳海港由此“駛上”一條快車道,特別是“物流通關全程信息化”與“24小時通關”后,海運集裝箱吞吐量節節攀升,助推深港航運業不斷發展。
硬軟件優化助推商貿投資
全天候通關,電子驗放,香港CEPE的實施,前海蛇口自貿片區的設立,更加優化的商貿環境……眾多硬件和軟環境的改善,助推深港兩地貿易往來。一方面,更多深圳及珠三角貨物借道香港拓展全球大市場;另一方面,更多香港貨物銷往內地,更多港人到深圳投資。
香港CEPA簽署14年來,大批港貨銷往內地,CEPA項下貨物受惠貨值由實施首年的8.6億元增至2016年的59.1億元,大幅增長近7倍。越來越多的香港產品享受CEPA零關稅進口,對內港兩地經貿互通、優勢互補,鞏固香港國際貿易中心地位起到了積極作用。
更重要的是,CEPA助力香港優勢制造業保持穩定。統計顯示,藥品、化工品是香港傳統的優勢出口產品,也是CEPA實施以來受惠最多的類別。同時,香港機電產品也因CEPA的實施,在內地市場的競爭力不斷提高。從2005年開始,鉆探機械零件、履帶式鉆機和電梯等機械產品陸續受惠進入內地市場。
當然,深圳利用比鄰香港的地域優勢,借CEPA政策發展運輸、倉儲和物流產業,促進了深港一般貿易貨物進出口。目前,深圳很多外貿進出口企業在香港設立門店,承接國際訂單,然后在深圳加工制造,提升了企業國際競爭力。
深港兩地經貿合作以及人員來往,使得眾多香港人更加熟悉內地經商環境,尤其是“依托香港、服務內地、面向世界”前海蛇口自貿片區,成為港人前來投資興業的高地。據統計,短短5年間,前海港資企業數約占全市港資企業總數的1/12。截至今年5月底,前海蛇口自貿片區注冊港資企業4564家,注冊資本3898.82億元人民幣。(曹勇新)
上一篇:沙頭角海關查獲綁藏K金首飾案
下一篇:深圳陸海貨運海關查驗時間減半